六盤山,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綿延200余公里,面積9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1.2%,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于此,是這一地區的天然水塔。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六盤山造林人一代接著一代干,一道綠屏筑到底,以汗水澆灌,用雙手染綠荒山枯嶺。
4月27日清晨,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龍潭國有林場馬廣華帶著干糧和水,同40多名林場職工,來到8公里外的山間空地補植松樹。
山上石頭多,一鐵鍬下去,刃邊出現幾個豁口,只能用鋤頭一點一點刨。累了在樹蔭下歇歇,啃點干糧后,接著干。這樣的工作,馬廣華干了35年。
“這樹長得真快,一轉眼都成材了,我們也成爺爺輩的人咯。”馬廣華用粗糙的大手撫摸碗口粗的松樹,抬頭仰望,濃枝密葉把光切割成了碎塊。微風吹拂,樹梢輕輕碰撞,嘩啦啦響成一片。
自然保護區先后分三階段大規模植樹造林,今年53歲的馬廣華參與并見證了那段歲月。1984年,18歲的馬廣華參加工作第一天,就來到植樹造林現場。那是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建成的第二年,正值六盤山第一階段大規模造林進行時。
“當時六盤山植被稀疏,荒山面積大,單位組建10多個造林隊,一個山梁一個山梁過。”馬廣華清晰地記得,由于當時缺乏交通工具,樹苗只能靠人背驢馱,牲畜上不去的地方,全靠造林隊員背運。
“為了確保樹木成活率,樹根都用泥漿包裹。每人背五六棵樹,提半桶水上山,泥水順著褲管流。”馬廣華說,行走在山地里,稍不小心就被竹茬刺穿腳,被荊棘刺破臉,受傷成了家常便飯。
上世紀90年代,第一階段造林任務完成,緊接著第二階段水源涵養林造林拉開序幕。當時,之前栽種的闊葉林和針葉林已成長起來,造林初見成效。馬廣華和同事們重點對林中空地、疏林地、溝壑和巖石裸露地方進行補植補造,并栽種以落葉松、油松為主的水源涵養林。
2005年,續接水源涵養林,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此時,林區修建了防火通道,用車輛運送苗木和勞力,大大減輕了造林負擔。“每人每年平均植樹3000多棵。”馬廣華算了一下,龍潭林場有職工40多人,平均年齡42歲,按照人均植樹20年計算,僅龍潭林場植樹就超過200萬棵。
三分栽樹,七分管理。1988年,六盤山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部分晉升為國家級,成為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馬廣華的肩上又多了水源涵養地、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保護的責任。
“上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普遍貧困,盜伐樹木現象嚴重,職工為了保護樹木經常被打傷。”一次,林場職工禹春娃巡查林場,看見有人在偷盜木材,急忙上前阻攔,卻被偷襲打傷。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盜伐行為少了,但病蟲害、火災、偷獵現象時有發生,威脅著保護區的安全。2010年前后,保護區發生紅腹葉蜂災害,整片整片樹林的葉子被吃掉,受災面積7000多畝,林場職工稱之為“無煙火災”。
“站在樹林里,都能聽見葉蜂啃食樹葉的沙沙聲,地面上葉屑鋪了厚厚一層,像地毯一樣。”馬廣華回憶,為了整治病蟲害,林場職工用手一點點撥開枯枝爛葉撿蟲繭,用煙熏,整整治了8年才控制住。
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是寧夏野生動植物種群最多的區域,植物有1069種,動物有256種,昆蟲1792種;保護區橫跨彭陽、涇源、隆德三縣,有大小溪流60多條,年徑流量2.9億立方米,滋養著流域內100多萬人。
為了守護好這顆高原明珠,保護區按照區域劃分,成立15個林場,數百名林業人員晝夜巡防。近年來,保護區運用高科技手段,實施24小時監管,提高了保護區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