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
會議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中央農村工作會、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第四屆全國林業產業大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等會議精神,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云南林草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2019年工作,謀劃部署2020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林業和草原工作,推進全省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云南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提出,2020年,全省將爭取落實中央和省級投資95億元以上,完成營造林6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和陡坡地生態治理300萬畝,實施退化草原修復治理250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54%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7.9%以上,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65%,森林蓄積量達到20.5億立方米,林業草原產業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以上。
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牢牢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林草發展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相統籌、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相協調這三個關鍵,抓好十項重點工作,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全力以赴抓好國土綠化,切實提升綠色顏值。依托營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和陡坡地生態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防護林建設、退化濕地修復、人工種草等重點林草生態修復工程,持續推進重要交通沿線可視面山造林綠化,加快推進昆明至麗江、昆明至西雙版納高速公路綠化美化工程,啟動滬昆客專、云桂客專、昆楚大城際等最美鐵路林草綠化工程。以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大中型水庫面山等為重點,加大人工造林、種草力度,啟動重點湖河流域困難地塊精準飛播造林工作,實施好退化濕地修復工程,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推動湖河流域生態狀況持續改善。著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探索建立先造后補、以獎代補、購買服務、贖買租賃、以地換綠等機制,穩妥推進城鎮周邊綠化。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推進“互聯網+義務植樹”。深入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因地制宜開展村鎮周邊、景觀通道、庭院綠化、四旁綠化、鄉村綠道建設,開展森林鄉村評價認定,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加快推進實施退化草原修復治理,抓好退牧還草、退耕還草項目。加大林草良種選育和推廣力度,推進種苗使用優質化、種子生產基地化、苗木供應市場化、種苗管理法制化,切實提升國土綠化苗木保障能力水平。
二是全力以赴推進林草資源保護,筑牢生態屏障。嚴守林草生態紅線、資源消耗上線,嚴格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積極推行林長制,健全覆蓋全省、分級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常態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機制。健全國家、省、縣三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體系,嚴格限制重點區域林地轉為建設用地,確保林地面積不減少。嚴格執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政策,深入貫徹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加快建立符合云南實際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穩步推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對全省公益林實行嚴格保護、科學管理、合理補償,不斷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真正使公益林形成高效、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快摸清草原資源底數,加強草原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強化圍封禁牧、劃區輪牧、返青期休牧,嚴格征占用審核審批,全面提升草原監管效能。加強濕地保護制度體系建設,完善濕地分級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濕地監測預警機制和評價體系,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機制,增加濕地保護面積,全面提高濕地保護率。建立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為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實施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行動,加大亞洲象、滇金絲猴等重點野生動物種群保護力度,加快植物園、樹木園、動物園、保護基地建設。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推動野生動植物跨境保護。加強與應急部門協作,完善四方聯席會議機制,落實森林防火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大專業防火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森林草原一體化防火機制,提升林草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完善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目標責任制,強化松材線蟲病生態災害督辦追責,健全監測預報體系和防治檢疫管理制度,推進聯防聯治、社會化防治和無公害防治。
三是全力以赴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守好核心區域。要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統一管理、全面保護、系統治理。要加快推進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抓緊組建統一管理機構,完善管理體系。要組織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自然保護地綜合科學考察等各類生物多樣性調查,形成地區性、系統性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要合理確定全省自然保護地類型和功能定位,優化整合,分類分級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地,確保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逐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個管理機構”。要完善自然保護地政策體系,依法規范各類自然保護地設立與調整、自然資源利用、社區共建、特許經營等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監管網絡體系,強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監測,著力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堅決守好生態文明建設最前沿陣地和最核心區域。
四是全力以赴引導產業升級,做優生態產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三張牌”,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以優化林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優質林草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著力破解核桃難賣的問題,抓緊推動出臺《關于著力打造具有國內外市場強勁競爭能力的核桃產業體系的意見》,加快核桃初加工和云南堅果精深加工機械一體化進程,建立綠色產品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加快產業組織體系建設,推進云南堅果貿易線上線下、國內國外融合發展,推動以核桃為主的堅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林草生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打造國家森林步道、特色森林生態旅游線路、森林生態旅游地知名品牌。加快發展森林康養,依托云南豐富的林草生態資源、景觀資源,整合云南獨特多樣的食藥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等,積極探索森林康養與旅游、度假、休閑、娛樂、醫療、運動、養生、養老等產業融合模式,推動實施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定標準,創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立足種質資源優勢,找準野生動植物人工馴養繁育產業定位,加快特色物種繁育技術攻關和種源繁育體系建設,切實做到一手抓扶持,一手抓監管。重點布局林麝、梅花鹿等優質產業。科學保護和利用好古茶樹資源。加快發展林下經濟、觀賞苗木產業。著力培優育強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破解“小、散、弱、亂”等突出問題,著力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引領林草產業做優做強做大。
五是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扶貧,保障民生福祉。充分發揮林草行業優勢、資源優勢,繼續統籌推進生態治理扶貧、生態保護扶貧、生態產業扶貧,做到資金優先保障、項目優先安排、措施優先落實。著力改善脫貧地區生態面貌,繼續在脫貧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修復工程,拓展鄉村生態空間,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生態護林員、公益林管護、生態效益補償等政策,確保生態護林員隊伍保持穩定,加強生態護林員管理,提高履職能力。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花椒、滇皂角、蒜頭果、筇竹、草果、八角、竹藤等潛力巨大和需求旺盛的生態富民產業,鞏固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建設,擴大合作社作用和作業范圍,鼓勵發展多種經營,激發貧困人口自覺脫貧的內生動力,建立和鞏固生態扶貧長效機制。實現生態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讓鄉村“靚”起來,群眾“富”起來,特色“顯”出來,活力“迸”出來。
六是全力以赴推進數字林業,搶占發展高地。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歷史性機遇,以中國林業雙中心為牽引,加快推進“數字林業”建設,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推進林草決策管理、社會服務、生態治理現代化。建立數據共享交換機制,大力推進林草數據資源協同共享,努力實現全國林草非涉密數據100%開放共享,全面提升林草面向政府、企業、公眾的開放與共享服務能力。加快建立全國林草數據發布平臺和運行機制,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自然保護地的監測評價數據、保護管理事務性數據均通過平臺適時發布。加強與大型的互聯網企業和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推進中國林草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打造林草產品貿易和產業發展的變速器。
七是全力以赴推進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林地經營權,加強集體林權權益保護,支持國有企業與民營資本合體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市場化集體林權收儲機構,積極推進集體林權規范有序流轉,完善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切實盤活林農手中的林權資源,充分發揮集體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要規范有序推進金融創新,完善林業貸款貼息政策,完善森林保險制度,積極推廣運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綠色債券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融資新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林草事業。要開展國有草原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和草原資源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草原產權制度。深化草原監督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盡快理順與農業農村部門的草原管理職能關系,強化基層監管隊伍建設。要鞏固擴大國有林場改革成果,進一步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國有林場管理制度體系。
八是全力以赴完善法治體系,提升執法效能。結合機構改革后的職能調整和新修訂的《森林法》,對省級層面需要修訂的林草地方性法規、規章進行修訂,加強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天然林保護等重要領域地方立法,完善已有法規,建立全面涵蓋自然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地的林草法規體系。強化森林、草原、濕地等資源執法監管,建立重大案情請示報告和聯席通報機制,健全林草資源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執行“一案雙查四到位”,加強疑似圖斑判讀、案件查處和問責追責,適時組織開展執法專項行動。按照“理順行政執法體制,整合木材檢查、草原管理、森林植物檢疫、林草種苗等執法隊伍,推動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統一執法,建立森林督查與執法協作機制”的要求,探索組建省、州(市)、縣(區)林草行政執法隊伍。完善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發揮好森林公安作用,提升執法能力和素質,做到有案必查必追,違法必處必究,提高執法的威懾力。
九是全力以赴完善政策制度,提振支撐功效。建立發展戰略規劃體系,構架計劃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構建資金項目監管體系,完善林草國際合作制度,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和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重大戰略部署,加強與亞太森林組織合作,積極參與周邊國家生態治理,廣泛開展技術、人才合作交流,營造良好的生態外交環境。
十是全力以赴夯實發展基礎,強化保障能力。要加快推進林草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廣,不斷提升科技服務在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能力。要全面加強林草宣傳工作,牢牢把握新聞宣傳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加強林草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強化干部人才教育培訓。同時,要健全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技能人才技能鑒定和崗位晉升激勵制度,落實艱苦邊遠地區人才待遇,引導支持專業人才扎根基層。
會議邀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駐云南專員辦、省自然資源廳、省紀委省監委駐省自然資源廳紀檢監察組、西南林業大學、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中國林科院資昆所、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7個單位負責人出席會議。
局領導,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督查員,16個州市林草局局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負責人,局機關各處室主要負責人、局屬各單位黨政主要領導,在局機關辦公的全體干部職工參加會議。